时间:2017-09-19 来源:互联网 浏览量:
从红衣大炮兴起的免费思维、小米的粉丝经济、稻盛和夫的阿米巴、以及这些年在探讨的华为、IBM、微软模式,想要创个业,却发现自己要学的东西有太多。
作死的执行力
一个朋友公司开的好好的,不知道哪个脑子没对,非要去学什么X导力,一个不到30人团队屁大的创业公司,开始细分岗位、强KPI、岗位都TM没配齐,还楞是搞出了个T级晋级,不止是业务部门被弄的鸡飞狗跳,就连研发部门都没放过,定了各种考核制度。
果不其然,折腾了半年多,核心人才该走的走、有活力有干劲儿的员工该跳槽的跳,剩下的那部分基本是那种目光呆滞,老年痴呆晚期,二十多岁的皮囊下支撑着一颗七老八十的灵魂,咋一看不知道的还以为自己去错了片场跑去了敬老院(敬老院也要比去他们公司有活力)。
倒也是顺了朋友的意愿,他说往东、员工绝不往西,公司的计划只要老板想的出,基本都能落地,员工各个按时打卡上下班,一片和谐的景象,可是公司的状况相比以前却差的要死。
朋友酒吧买醉,问我到底怎么了?
我说:“创新力没了!”
他说:“日企文化不是在工厂里吆喝一嗓子,说你们都给劳资趴下,没有人问为什么就全都趴下了,靠这种执行力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吗?”
我说:“慈禧一上朝,见了面的文武百官不用吆喝,就都TMD的跪下了,大清还不是亡了吗?”
这嗑,唠到这里,基本已经唠不下去了,剩下的故事全都在酒里了。
先给自己定个位
太多的创业者,被别人成功之后总结的“所谓理论”蒙蔽了自己的双眼,无论做什么先要明白自己企业的定位。
作为一个初创的小公司,当自己的组织没有达到大公司的规模前,提前去感受大公司的管理模式,其实就是一种自杀行为。
小公司在财力、资源、人脉上面没有任何一样比的过大企业,甚至创始人的出身就决定了前期的资源到底谁更强一些,能和别人比的无非就是谁更快,谁更具备创新力。
这个快,是全员参与集思广益利用各自优势制定并执行战略的快,不是领导者一个人拍脑袋,让大家马上去干下去的快,创业公司的人才一定是那些敢想、赶干、又拥有丰富经验的年轻人更具优势,这是小团队的核心。
大公司在守业,是因为组织达到了一定人口基数,不得不制定规矩去建立管理,而小公司如果出来就按造大公司的制度去干,要么他死了,要么他永远徘徊在“守业”的小公司停滞不前。
在你没有成为一个大组织之前,那些所谓的“成功学”,只适合去看看,我最想不通的就是一个小公司不想着如何招贤纳士,开阔疆土,动不动去参加什么“管理培训”天天想着如何管理你那一亩三分地,到底是什么心态。
我和朋友说:“你公司挂了我可以陪你喝酒,但是在这件事儿上,我给不了你任何值得同情的安慰。”
那些说让你趴下你就趴下的,在组织里我统一都可以认为他们是人手,就是已经有成熟的流程、不用动太多脑子、在组织里是一颗螺丝钉的角色,而这些角色再未来的三年,将慢慢被人工智能中的智能“工人”所替代。
人工智能替代不了的是创新,是发明,这是人类自有的文明,这些能力属于那些喜欢异想天开、思维活跃的创新者。
一个优秀的老板应该明白一个道理,让创新的人去创新就好,不要试图在创新的过程中约束他任何。
写在后面
我最羡慕的就是那些业都没创过,在大公司里混了好几年终于混到了中层,然后拿着大企业的高管title出来做咨询专家,给别人讲如何做管理、如何创业、怎么制定商业模式、顶层设计的伪专家。
一天天大言不惭的像个江湖术士到处开会,到处坑蒙拐骗。
创业这条路哪有什么牛逼哄哄的不败模式?无非就是和同行比谁活的更久一点!在这燥乱的创业大环境里,公司倒不了,有稳定的收入往里面进。
可以支撑团队活着下去就是最好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