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2-05 来源:互联网 浏览量:
今天,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巨变和不断颠覆的时代,无论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落地和崛起,还是“互联网+”风暴带来的侵袭,都在整个产业中掀起了滔天巨浪。
在这个过程中,数字化转型浪潮会无差别的席卷全球,即便是行业的领军企业,也要面临着来自人才、产品、服务以及市场定位等方面的颠覆,其中计算机技术与专业知识相融合的跨界人才的大量短缺,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重要难题。
毫无疑问,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推进和深入,尽快培养一批掌握前沿计算机技术、具备“计算思维”的后背主力军,显然将成为了未来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撑和基石。
从这个角度来说,今年12月2日正式启动的微软中国2017“编程一小时”计算机科学教育周,也就有了更多解读的价值和意义。
科技人才短缺成为新常态
如果我们从一个更长的历史周期来看,会发现每个国家的兴起都基于一个新时代的风口。英国兴起于工业时代,美国强盛于金融时代,而中国无疑和科技新时代紧密相连。
可以说,数字经济是中国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机遇,作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数字经济已成为带动中国产业升级和转型,以及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直接关系到全球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也关系着中国经济未来的新方向。
不难看出,在这个过程中,科技创新和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从现状来看,无论是研究开发领域,还是应用落地领域,数字化转型中的各个环节对人才的需求有增无减,可以说科技人才的短缺已成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中的最大“短板”。
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和职场社交平台领英共同发布的《中国经济的数字化转型:人才与就业》报告中,可以看到目前中国85%以上的数字人才分布在产品研发类,而深度分析、先进制造、数字营销等职能的人才加起来只有不到5%,可以说这些相关职能的数字人才存在较大缺口,新兴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滞后和不足。
在目前最受关注的人工智能领域,情况同样不容乐观,领英同期发布的《全球AI领域人才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一季度,基于领英平台的全球AI领域技术人才数量超过190万,其中美国相关人才总数超过85万,高居榜首;中国虽然位居全球第七,但相关人才总数只有5万多。
另据相关数据统计,到2020年,在智能制造领域,中国相关的科技人才缺口将达到1900多万人,到2025年总缺口将近3000万,国内目前供求比例:1:10,可以说,供求严重失衡,相关技术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总的来说,随着中国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新动力,科技人才成为影响我国经济数字化转型进程的重要因素。所以,以需求为导向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就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编程或许可以从娃娃抓起
那么,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美国的经验或许值得参考,那就是大力推动编程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通过编程塑造青少年的计算思维和创新精神,无疑是从长远机制上解决数字人才短缺的重要方向和趋势。
此前,美国政府计划10年普及中小学生编程教育,同时承诺为超过60个学区提供编程类课程,该专案将惠及全美1000多所学校的400多万青少年学生。
在中国,由微软2014年12月推动的“编程一小时”活动,从某种程度上也正在起到这样的作用。“编程一小时”是由美国非营利组织Code.org于2013年发起的科普活动,旨在让学生在一小时内学习到基本的编程知识活动,引导他们用计算思维的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所谓计算思维,并不仅仅局限于代码和编程,更是一种看待问题的方式和思考世界的角度。因为编程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但编程语言和路径却多种多样,没有标准答案。
所以,它所培养的思维其实是开放性的创造性思维和结果导向的逻辑性思维的结合,而这种思维对于青少年未来应对外部世界的快速变化并能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可能至关重要,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做观察:
一是,培养孩子抽象逻辑思维。在我们生活工作中,有些人说话做事常常缺乏逻辑,甚至会颠三倒四。这就是因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缺乏。而孩子在8岁左右开始形成抽象逻辑思维,整个8~18岁是抽象逻辑思维的形成期。所以有些人愿意早早上孩子接触编程,培养孩子和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编程可把“创意”变成“创造力” 。
二是,掌握新时代的生产力工具。编程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如今,很多青少年都可以玩转编程算法、游戏制作、3D打印、数学建模、机器人等等,编程已经发展为一个全年龄段的完美卓绝的工具。它也是目前唯一一种能把所有想法和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变成有现实意义和生产力的工具。
由此可见,即便这些青少年未来成大后不从事信息计算或者与编程相关的工作,计算思维和生产力工具的从容掌握,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和使用科技。而这些能力获得的越早,越有助于日后的发展、梦想的实现,在如今的新时代之下尤其如此。
据了解,迄今为止,全球已有超过462,470,000名学生参与该活动,投身科技创新。微软于2014年将“编程一小时”活动引入中国,并携手各界合作伙伴,开发了适合不同教学环境需求、寓教于乐的计算机课程。
值得一提的是,自该活动落地中国以来,来自3800多所大中小学校,超过35万名中国学生体验到与全球同步的一流计算机科学教育。
正如微软公司资深副总裁,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柯睿杰所言:“随着中国鼓励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相结合,在未来,每一行业、每一职业的人才都离不开计算思维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他看来,通过《我的世界Minecraft》和Code.org的再度携手,微软希望通过自然、协作和充满趣味的方式激发出下一代创新者的创意火花,引导他们利用计算机语言创建未来的美好世界。
微软助力中国创新人才培养
实际上,推动和普及“编程一小时”在中国的落地生根,仅仅只是微软活跃在中国教育最前线的一个“缩影”。扎根中国二十余载以来,微软一直致力于推动计算机科学教育在中国的普及,并希望让这种创新的能力赋予更多的人。
例如,早在2015年,作为创立初始的合作伙伴,微软就协助清华大学和华盛顿大学共同创建微软全球创新学院((Global Innovation eXchange Institute,简称GIX),旨在培养创新领袖,应对全球性挑战。微软还很早就投身于创新赋能教育。比如,微软自2003年就开始推出青年学生科技竞赛“创新杯”,目前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学生科技大赛之一,已有19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75万名学生参与过“创新杯”比赛。
不难看出微软一直致力成为中国数字化转型的“合伙人”。通过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和实践工具,微软为青少年释放创意、学习技能提供了成长的空间和舞台,更为在中国数字化转型期间中国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中国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微软希望通过积极创新和投入,更以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赋能个人、商业和社会,帮助中国重塑生产力、创新力和竞争力,助力中国创新环境的构建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