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6-21 来源:互联网 浏览量:
微软凑到了自己的一桶金,完成了创业的最原始积累,但这个时候微软还是一家小公司。对比一下宿命中的老对手苹果,也没什么优势,而PC依旧还是个相对高端和小众的玩意儿,除了商业公司们会拿PC干点正事,比如建立一个股票模型。
直到乔布斯在1977年推出了Apple II,而让AppleII大卖的,其实是世界上首款电子表格软件VisiCalc,因为它的出现让一个不懂编程的人也可以在Apple II上进行财务模拟,这下把PC的生产力属性全解放出来了,而相比智能手机,现在PC市场虽然萎靡,但不死的原因就是其较高的生产力属性。苹果满足消费者的个人计算的要求,而软件出身的微软深知,让苹果大卖的可不是硬件,而是能够直接产生价值的软件。而为了赚钱,微软做了这么件事,就是让自家的生产力软件通过外插软卡的形式在Apple II上工作,而卖兼容软卡这招让微软在1981年一年就赚了800万美元。说白了,苹果打造硬件提供平台,微软则是平台上的开发商。但微软之所以能在PC领域对苹果实现经济和口碑的反超,甚至最终成为PC领域的霸主,那相当一部分功劳要归功于当时最大的计算机制造商Big Blue(蓝色巨人),也就是IBM,在Apple II的时代,他们造的是与之相对的高端商用计算机。在初期IBM从上到下几乎压根儿都认为PC是个低档玩意儿,但随着PC日渐繁盛,IBM开始意识到个人计算业务对企业的重要性,想要分一杯羹,最大问题就是时间不够,在一年内从无到有打造出一台可以和苹果相抗衡的PC产品,那绝对是要Open Mind,也就将所有构成一台PC的硬件软件全部外包,这在IBM的历史上可是绝无仅有的。
经过几个月的是努力,IBM终于东拼西凑了硬件部分,但却意识到要是没有软件和操作系统,PC就只能当做镇纸。接下来的故事十分的戏剧性,创业要靠天时地利人和,光努力不够,你还要点运气。IBM请求微软为其开发操作系统,但因为当时微软只涉及机器语言和软件,盖茨毫不犹豫地向IBM推荐了操作系统之父Gary Kildal和他开发的CP/M,但IBM却莫名吃了闭门羹,至于Kildal为啥拒绝IBM,坊间流传着各种说法,有兴趣的同学自己查查。反正,Kildal犯了一个被认为是PC史上最蠢的错误,就是拒绝IBM。灰头土脸的IBM再次转投微软,相比于Kildal,盖茨和保罗显然更有远见和胆识,在极其保密且紧迫的情况下,直接收购CP/M竞争对手,开发出和CP/M极其相像的PC-DOS,其实就是IBM专属MS-DOS,没错,就是我们小时玩的那个还要输入命令符的那个DOS,为IBM的PC保驾护航,当时乔布斯曾在报纸上发广告Welcome, IBM. Seriously,讽刺IBM步履蹒跚终于进军PC市场,但殊不知迎来的却是大灰狼,自己才是小红帽。到了1984年,MS-DOS搭配IBM PC的软硬件组合方式已经成为行业主流标准,至此也与苹果软硬兼施的策略形成了对立面,虽然二者严格意义上都算是Personal Computer,但正式因为IBM为微软打下的良好群众基础,MS DOS和后来的Windows都在各自的时代成为了PC的代名词,与苹果的Mac针锋相对,可见微软的影响力。而在MS-DOS之后,就是所熟知的 Windows的统治时期了。Windows是最为成功的图形化操作系统,英文叫,Graphical UserInterface,简称GUI,但与DOS一样,GUI的设计思路并非来自于微软或者是苹果,这老鼻祖可是当时的技术先锋施乐旗下的parcalto实验室。但为什么微软上位了呢?
其实,一款好的大众产品或者消费级产品一般都要经历创造,完善和普及三个阶段,只完成了技术创造,那只能说是阶段性成功,简单来说施乐完成了创造,苹果和Macintosh进一步完善,而将GUI真正发扬光大,探索出合理的商业模式并完成普及的还是用户基数巨大的微软和windows。另外,DOS时代,微软从来都是一次性收取硬件厂商的授权费,而Windows之后,伴随着一众生产力软件的诞生,微软积极探索出按照份数收取费用的软件变现模式,而在多平台互融的今天,为适应移动和互联网优先的大趋势,订阅式又不失为一种更好的尝试。从商业模式的意义上讲,微软在软件收费上每一次改变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们总结一下,纵观微软的发家史,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借着PC的诞生完成最原始的资本和用户积累,第二是借着PC的普及走向极胜,而每个阶段,微软都找到了硬件厂商作为跳板,跟上了节奏。别以为找跳板很容易,相对于需要技术积累的颠覆式创新,商业模式上的突破同样值得敬佩和学习,毕竟商机并不是那么容易把握的,而后来Steve Job也评论道,盖茨喜欢把自己标榜成一个做产品的人,但他真的不是,他是个商人,最终也成了世界上最有钱的人,你想想,都是世界上最有钱的人了,敏锐的商业嗅觉肯定是绝对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