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0-12 来源:互联网 浏览量:
来源:一千二百字(word1200)
这两天,外媒集中报道了微软入股新加坡网约车公司Grab的消息,因为距离中国市场比较远,并未在国内引起多大关注。但Mr.Key认为,挖掘Grab近期几笔融资的背后,对中国市场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特别是在滴滴因安全和平台责任频陷舆论旋涡的当下。
这笔交易的具体金额尚未流出,从微软的角度看,它和亚马逊在云计算和大数据领域正打得火热,印度、东南亚是双方的新战场。微软近期的势头挺猛,足以对AWS构成威胁。微软之前也投资了Uber和印度网约车Ola,它是想做B2B2C的生意,通过云与AI间接影响C端用户。
放下微软暂且不表,今天的视角是在Grab上。这家公司的创始人陈炳耀如果往上倒几辈,很可能和中国闽南有关,他的祖父辈、父辈经营着马来西亚的汽车帝国,他本人是哈佛背景。可以说Grab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
而且在Grab至今短短6年的发展中也是贵人不断,有名的股东就包括软银、丰田、淡马锡、中投(CIC)、滴滴等。但我觉得,这次入股的微软是对它在业务层面最有用的一家。
为何这么说?投资之外,微软和Grab将在多个领域合作,比如Grab会优先使用微软云Azure,还有大数据、AI、机器学习(自然语义处理)、机器视觉、图像识别、人脸识别等合作。这些合作成果除了会用在优化出行、接单上(比如乘客以后不用输入地址,用Grab拍一张附近的建筑物或街道照片,司机端就能识别这个地址),更重要的是用在安全领域。
可以说,网约车的安全性是一个世界难题。因为是平台模式,个体的行为难被掌控。在滴滴接连发生两起恶性事件之前,Grab也曾在马来西亚陷入一起司机涉嫌性侵乘客的事件。滴滴最近“悔改”后推出的一系列安全措施,比如人脸识别验证司机、一键报警、乘客分享路线图等,Grab之前基本都做过。
此外,Grab还与警方的系统连网,能共享用户至少6年内的警方记录。而与微软大数据合作下的信用体系建设,也是Grab想改善出行安全的一个努力方向。
Grab深耕的东南亚六国都是宗教国家,女性相对弱势,出行安全更是一个敏感的社会问题,所以Grab至少对外宣称的是将安全放在公司所有业务之上的。像滴滴顺风车等国内拼车广告上的交友暗示、甚至性暗示,在东南亚是不敢这么胡来的。
现在,Grab的业务维度已经很宽了,除了各种约车、租车服务外,它还涉及食品和快递配送、支付及金融服务等。关于出行的、吃的、钱的,都是高安全敏感领域,是建立在用户信任基础上的,不容闪失。
陈炳耀
说白了,Grab创始人陈炳耀也是一个商人,商人是为赚钱。在赶走了外来和尚Uber后,Grab仍面临印尼网约车Go-Jek的竞争,后者身后的投资站着谷歌、淡马锡、黑石、腾讯、京东等,不可小觑。但Grab至今没有表现出以忽视安全风险为代价的“蒙眼狂奔”,新加坡打车市场也没有出现明显的恶性竞争乱象,我觉得和两个因素有关。
一个是价值观。听起来很虚,但Grab创始团队从小接受的家庭影响、教育对其价值观的建立有决定性,而一家公司的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掌门人的个人价值观。这是人性逃不开的因素。
创始人对乘客和司机安全、用户体验有多重视,决定着他会往这上面投多少钱做研发。
我始终觉得平台不是热带雨林,不是自由市场,平台是有责任的,当然也是有责任边界的。这两天,滴滴专车被爆出乘客在车上误喝了司机因“内急”储存在矿泉水瓶里的尿,按理说,这个锅应该由滴滴来背吗?好像听起来是有点冤。但整体上看,平台是应该在平时有所作为,尽可能杜绝这种有悖职业道德的事的。为什么没听说其他专车平台发生这种事?
就像假货,你说商家多如牛毛,张三李四卖假货,平台能管得过来吗?如果想管,是一定能管到位的,平台上什么数据没有呢?就看舍得出让什么了。
另一方面,良好的市场秩序的建立和监管分不开。Uber为了IPO止血,把东南亚出行业务卖给了Grab,并拿到了Grab的部分股权,这笔交易虽已落地,但双方还真就被新加坡(世界上以罚款和秩序著称的国家)监管部门开罚单了。交易虽然没有被终止,但也实施了一系列防止进一步垄断的条款。有些条款放在国内语境下甚至显得有些“多管闲事”、“过度干涉”。
Uber在东南亚的出售套路,和它此前在中国、俄罗斯如出一辙,但只有在新加坡遇到了实质阻力。当地监管的初衷是从用户角度出发,避免市场陷入低竞争、无竞争的局面,最后受损失的还是用户。
如果再结合欧盟今年出台了史上最严格的数据监管条例GDPR来看,一路高歌猛进的国内市场确实是一个很宽松的丛林环境,也确实有很多价值观和格局层面需要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