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2-13 来源:互联网 浏览量:
12月9日,钉钉2018秋冬新品发布会后,业界议论纷纷。其中,无论是某些所谓自媒体的无脑无底线吹捧还是那些莫名的酸葡萄或刻意抹黑,其实都有点对不起人家钉钉台下用的工夫和大家的流量费。下面,《湾区盒子BAYBOX》就说几点大家在官宣里看不到的关键内容,一起研讨一下。
其一,钉钉说自己"数字经济时代的企业操作系统"是个啥意思?昨天《湾区盒子BAYBOX》在问答里简单说了几句,这里再集中说一下。首先要明白,钉钉成为企业操作系统是一个比喻,是一种追求、愿景。严格按原意理解的话,操作系统偏底层,而钉钉定位是偏中台、偏统一入口portal,跟操作系统区别大了。其实,说钉钉可以作为一个企业应用平台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从钉钉的功能看,能管理接入的内容逐步包含了人财物事等等,不断整合各种应用,比如OA、比如文档、比如会议、比如考勤等等,的确会成为很多公司员工工作的统一入口。其他的IT工具,比如传统的ERP、CRM等等都接入钉钉。
以文档、ERP为例,此前都是分别打开使用/登录单独的应用软件,但在钉钉统一入口之后,就可以用单一账户登录,通过打通的API,打开/编辑/协作文档,调用ERP里的数据。无论文档、ERP都沦为底层应用,一般用户可能都感受不到他在钉钉里调用的文档、ERP软件,对这类底层应用也会越来越陌生。
应该说,不管企业客户还是消费者客户,都会期待找到一款平台产品,简单图省事;而不管是2B还是2C产品,也都会逐步跑出来一些适合做平台的产品。比如我们个人手机里的微信,用多了,微信的确有链接一切消费的趋势;2B领域里,也会出现这样的产品,比如钉钉就有这样的可能。当然有这种想法的厂商不在少数。随手举个例子,比如协作厂商致远,他在产品里就有"业务生成器"的说法,业务人员可以根据相关的企业级表单引擎、流程引擎创建新的业务流程,这也是成为平台的一种表现。
那么,这个平台是否已经形成了呢?光看用来考勤打卡的用户数显然是不严谨的。还有个好办法,就是测算一下平均占用了每个员工用户的多少工作时长。这个跟消费类APP占用普通消费者时长的原理也是一样的。最近的数据看,即时通讯(微信等)占用用户时长比例最大,达到35%左右,那么同理,我们也可以测算一下一个企业内像钉钉能占用员工工作时长的具体比例,就能知道个大概了。
不过这里还有个问题,就是钉钉和阿里云的关系。平心而论,阿里巴巴如果要有一个要成为企业操作系统或者说平台的主体的话,感觉也应该是阿里云。再退一步说,至少把阿里云+钉钉加一起。有了阿里云,才有了完整的云计算的三层服务,应用生态才做的扎实。有底层,也有入口。单独拿钉钉来当做这个平台可能还缺乏说服力。
其二,钉钉把自己比做企业的操作系统,深层次的醉翁之意其实意在微软。钉钉负责人无招在接受采访时说,如果把钉钉当成操作系统,那就是以前用文本交流,现在可以用Windows交流。——这里无招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直接提到了Windows系统,其实正好也提到了,整个阿里巴巴要对标的重要目标公司——微软。
现在全球范围内,敢说自己是企业操作系统的也就微软一家,别无分号。微软最近市值反超之前的FAANG五家公司,成为最值钱的科技公司。在国内产业互联网力压消费互联网的大趋势下,谁能成为中国的微软?谁会是中国企业的操作系统?这个愿景太诱人了。
回顾历史、反观眼下,你会发现微软在塑造企业和个人的工作方式的影响力上,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其他公司。所有在办公室工作的人都不会错过微软的产品,比如Outlook中的电子邮件,Word中的文档,Excel中的数字和项目管理,PowerPoint中的演示文稿等等。
在微软的Office办公软件出现近30年后,现在几乎已经成了所有生产力软件或APP的DNA。根据Gartner的数据,2017年微软Office套件控制了近88%的市场份额。Gartner的分析师也表示,他们在十年前就预测创业竞争对手将开始侵蚀大型科技公司的市场份额,但结果被打脸,因为这种情况并未发生。
除了微软最牛的生产力工具,微软基于生产力工具升级打造的微软智能云计算,一样在全球范围内平趟。你看看微软最近的财报就知道,纳德拉带领下,微软这么大体量的公司竟然也能以这种速度奔跑,的确非常厉害。
《湾区盒子BAYBOX》认为,阿里在这个方面对标微软,其实蛮好的。但有个错误倾向非常值得警惕。
警惕什么呢?其一,这个对标立意不够高,没有从整个云计算平台的层面去看,而只看到其中某个层面某个角落;其二,就是不够创新不够颠覆。就像谷歌,一开始推出G套件,也是想创新,结果走着走着,变成了复制Office的功能,开始痴迷于构建Office的所有或大部分关键功能,致力于提供一种可行的替代方案。其实也不止谷歌,这些厂商最后的结局都变成了做着跟微软相同的老事情,却妄想从微软那里抢夺市场份额。
这种做法的想象力显然是不够的。
其三,如果说钉钉的产品有思想,那这个思想是有些拧巴的。全球最近一波生产力工具的创新都是基于个体的、从下至上、消费化产品企业化的过程;而钉钉还是从组织层面来的,从上至下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你能看到微信和钉钉打2B领域的路径是根本不同的。也只有看透这一点,你才能从根上了解,为什么钉钉在很多员工那里不怎么受待见,但老板们几乎没有不喜欢的。
钉钉负责人无招对所谓的"思想"还是蛮有执念的。采访中,他说他发现,大多数人对钉钉的理解还停留在工具上,但"钉钉本身是有思想的。目前,在钉钉平台上,已经沉淀了各行各业优秀的组织方式。"
应该说,无招提到的五大在线等等都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在"解放员工、自我驱动"这个事上,可能大家的理解并不一致。
最近几年国外的确出现一批——当然也被微软收购一批——创新的生产力工具。比如Slack、BOX、看板,比如表格类和 等等。
这些新应用至少有两个特点,一是都在围绕快速讨论进程,快速共享和轻松简单的界面进行彻底改造,试图将所有工作都在一个窗口内完成,都想构建类似Slack的通信工具,围绕多个云计算应用程序做统一的数据和消息传递;二是从部署顺序上看,普通员工对由传统IT部门提供的应用程序越来越不满意。他们希望在他们已经习惯使用的消费者应用程序中找到相同的简单用户界面,并且他们厌倦了基于经典Windows和Mac OS结构的标准问题文件目录。现在,他们在APP STORE发现好应用之后,会很快开始口口相传,让同事们也去用起来。 "IT的消费化"让员工自己爱用的工具进入企业,在组织内部发展起来。
在这两个特点上,钉钉有其一而无其二。
采访中当有记者问,"钉钉的钉一下是否有点反人性"时, 无招反问,"(钉一下)好的(方面)呢?"。在无招看来,这是历史上第一次让普通员工和领导实现了的平等。领导可以"钉"员工,让员工及时反馈信息;员工也可以"钉"领导,让领导及时反馈信息。
无招还说,钉钉的客户中有超70%的公司为非互联网公司。但无招背后没说的话至少还有两点:其一是,他更多理解的是这70%传统公司的"老板"想做什么;其二,这70%的传统公司其实代表了中国目前企业管理和员工生存状态的现实。对,是现实,让钉钉看到必须这样做的理由。至于具体什么现实,这里就不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