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02 来源:互联网 浏览量:
据统计,75%的企业转型都会以失败告终,更何况是微软这样的巨头。
但近两年,微软市值一度逼近万亿美元。
这头大象,究竟是如何翩翩起舞的呢?
我们用三篇文章,分别从“使命、战略、文化”这三个角度,来深入分析。
第一篇,我们从使命谈起——
很多人觉得使命、愿景、价值观,是在打鸡血、忽悠人,但看完微软你会发现,一个企业更新了使命后,真的会整个焕然一新。
萨提亚在新书《刷新》里谈到:“当我1992年加入微软时,我们习惯于谈论微软的使命——让每个家庭的每张桌子上都有一台电脑。但在上世纪90年代末,至少在发达国家,我们就已经完成了该目标。已经完成了的使命,为什么还要在提呢?盖茨对微软使命的定义,在逻辑上存在一个极限点/失速点。而我们并没有考虑一旦目标达成,公司接下来的发展方向。”
为什么鲍尔默失败,就是因为他身处移动时代,却仍然背负着PC时代的使命。
如果拿收入和利润来衡量,鲍尔默相当成功,营收增长四倍,利润上涨十倍,Windows系统占据PC的90%以上份额。
但是,他Miss了移动计算和云计算的最佳时机。
平板电脑只有4.5%的市场份额,搜索领域只有5%,MSN失败并退出市场。而且因为全球PC遭遇极限点,Windows也遇到天花板。请注意,如果整个行业遭遇极限点,行业里面的任何公司或者个体的努力,很难有效。
即使在微软工作的最后一年,鲍尔默依然在说,在微软没有什么比Windows更重要。强调“一处开发,处处运行”,无论是PC还是移动。
当时的微软,滋生了一种封闭、傲慢、反协作的企业文化,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员工也很少公开讨论,却在一点点侵蚀微软创新的根基,这才是变革的主要矛盾。
当一个企业面临非连续性转折时,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也就是整个心智模式,必须和所处的生存结构达成逻辑自洽,才有可能带来重生。
而这,就是萨提亚变革的核心理念——
刷新(hit refresh):重新发现商业与未来。
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内部人士(他在做CEO之前,在微软做了22年),我的任务是重新开始,像刷新浏览器加载新页面一样,刷新微软的新一页,推动微软的重生。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乃至每一个社会,在到达某一点时,都应点击刷新——重新注入活力、重新激发生命力、重新组织并重新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
萨提亚认为:“一个公司的使命是它的灵魂的表述,公司的灵魂是什么?它是一种最自然的表露、内心的声音。我们必须要回答:这家公司是做什么的?我们为什么而存在?”
接着,他继续分析,盖茨提出开发个人电脑时,背后的动因是什么?
为了他人赋能,帮助别人成功。
就这样,萨提亚重新定义了微软的使命——
我们必须重新发现微软的灵魂,即我们独一无二的核心,我们必须拥抱只有微软才能带给世界的东西。在“移动为先、云为先”的世界里,微软是提供生产力和平台的专家。我们将赋能全球每一人、每一个组织,帮助他们成就不凡……我们的存在是为了打造可以赋能他人的产品。
通过使命来激发变革,远胜于嫉妒和竞争。
通过嫉妒心激发改变可能会容易些。我们可以嫉妒苹果打造的iPhone和iPad,或者可以嫉妒谷歌开发的低成本安卓手机和平板电脑。但嫉妒是消极的,是外部导向的,而不是内部驱动的。所以我知道,嫉妒不会让我们在真正重生的路上走太远。
我们也可以通过竞争热情实现自我激励。微软一向擅长集中力量发起冲锋。媒体喜欢看到这种局面,但我不喜欢。我的方法是,通过工作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实现领先,而不是通过嫉妒或好斗。
好,说完了使命,我们接下来,
用另外两篇文章来继续谈微软的“战略与文化变革”。